風水堪輿古籍《藜照堂地理秘書》十卷.[清]劉仁著.清乾隆手抄本共854筒子頁PDF電子書百度網盤分享下載
資源信息
簡介
此書系統整理了蔣大鴻幾乎所有著作,並輯錄了劉仁自己所著《地理十則》、《楊公遍地鈐注》、刪定註解《地理闡幽》(《管窺篇》)等三元地理秘書多種,並希望劉氏後人「世藏金匱」,不可公開!
目錄
第一卷
魯公青囊序
黃石青囊經
楊公天玉經
楊公青囊奧語
第二卷
蔣大鴻玉尺辨偽
楊公都天寳照經
第三卷
蔣大鴻歸厚録
第四卷
天元余義
蔣大鴻玉函真義天元歌
雲陽君口訣掌訣
無極真人八極神樞
枕中記
醒心篇
辨正總論後說約
神火精
太極篇
平原局法
黃白二氣說
第五卷
水龍經第一卷
水龍經第二卷
第六卷
水龍經第三卷
水龍經第四卷
水龍經第五卷
第七卷
天元余義陽宅三格辨
天元第四歌陽宅篇
歸厚録陽基篇
陽宅指南篇
八宅天元賦
天心相宅秘訣全圖(計五十三頁)
第八卷 尅擇
天元第五歌克擇篇
造命約言
天星擇日篇
第九卷 蔣氏原本所無 後覺於增入
海角權衡青囊三字經
郭氏葬書
楊公遍地鉗
地理闡幽
地理十則
先後天圓位說
洛書說
混元秘旨
混元歌
蕭客水龍篇
摘録蕭客玄機水神篇
地理摘錦
地理摘錦歌
第十卷 蔣氏原本所無 後覺子增入
謝氏水鉗
古今名墓圖
自序
易之為書,鉅細悉傋,體用俱同,無極而太極,太極生陰陽,陰陽生五行,五行生萬物,人稟天地陰陽五行之氣以生其吉凶悔吝豈能出乎其外哉。
夫太極,理也,陰陽五行,氣也,萬物,形象也,理,氣之體也,氣,理之用也,形象,氣之跡也,理不可見,見之氣,氣亦不可見,見之形象,此一氣也,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仰觀於上,日月星辰皆象也,俯察於下,山原水土皆形也,故曰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星地行,上下相因,古之至人,因象以辨方,因方以定位,因位以相形,因形以審氣,因氣以明理,探鬼神之機,操禍福之柄,察識山川以立人極,地理之原本於易也。
予少耽地理,世所梓行之書,靡不捜之羅之縱覽之,眾說紛紛,了無定義,乃專於三合凈陰凈陽之說,謂楊曾以來,師師相授之道如是,及考之今古成跡,卒多不驗,心竊疑之,而究不知其所以。
歲在癸亥,靖江卧雲羊君來游吾郡,與之言,其義與予頗異,及與論斷舊跡,無不竒中,叩其所傳,則出吾郡蔣大鴻先生,蔣氏之傳,世謂非楊曾正派,故於其書未嘗少留意,茲與羊君言論,其溯源河洛,至易至簡,始得易之真解,因取蔣氏天元歌歸厚録讀之,大有省悟,始知地學之正宗在是,而予三十年來攻若,徒為俗術所誤,欲與羊君辨難晰疑,而羊君吝不少洩,予遂不復請,自取蔣氏辨正讀之。
我友雲吾汪子好學深思之士也,亦盡知從前之謬,反覆細緈於辨正之中,遂得盡通其義,著有辨正發微,予嘗與之究論天人,窮源竟委,且窮搜蔣氏遺書,無片紙遺漏,雖未能致乎其極,而已窺全豹,乃知凈陰凈陽三合之說,皆楊曾之隱語藉以匿其秘旨者,後人誤以為秘旨故訛以傳訛至此耳,今夫獨陽不生獨陰不生,言地理而不言天陽,其能免獨陰之病乎,天為陽地為陰,山水皆地,則皆陰也,陰之所在,陽必求之,彼施此受,彼倡此隨,此萬物之所以生生不已,鬼福之所以及人也,言乎,凈陰凈陽則顯失交gou之義,三合則雖知交gou,然其交gou也不以氣而以方,與刻舟求劍者亦復何異。
且楊曾以前有郭氏水龍經,其文亦借天星以隱其秘,而按其圖皆立穴於止水,實不出外氣行形內氣止生,形止氣蓄萬物化生之義,由此而推楊曾之一宗,郭氏蔣氏之一宗,楊曾概可見矣。
予既得真傳正義,歷覽古今成跡,其成敗與廢,若合符契,始嘆天地間自有理氣真旨,人自不得其傳耳,伏羲之卦,對待之體也,文王之卦,流行之用也,無體不立,無用不行,義卦未始無用,於方位之對待者,分陰分陽,而於其流行見互根之妙,文卦未始無體,即於方位見互根之妙,而於流行之合同而化著對待之機,蔣大鴻徹義文之妙理,窮河洛之淵源,故其書歸源於氣化,蓋陰陽無時不升降,天地無時不交gou,天地人物本一氣以流通,故地有吉氣足以感召天氣,天有吉氣足以觸發地氣,天地之氣,必假人物而旺人物之旺,必得氣運而與其氣運之轉輪即剝復相循,否泰相因之理,雖其來無蹤其去無蹤,而明者為能知其一,定而不可易。
蔣氏之書,無一語不本諸河洛,即無一語不本諸義文,實吾儒盡性窮理之學,非今昔形家者流,穿鑒傳會者所能望其涯涘也,予生也晚,未得親受業於蔣氏,今日之得出迷津,微知要妙,實賴蔣氏之遺編,籍非蔣大鴻在天之靈,實式憑之,豈獲親此,竊深惟遭逢之大幸,有干造物之忌,何敢貪天之功以為己力。
第我聞道而年已哀,我親一日不能還吉壤,我憾一日不能釋諸懷,恐旦暮死兩抱憾以終,故手輯此編以示後人,蓋欲其求是道以護本根,非欲其挾斯術以求衣食,其中山龍、水龍、陰陽二宅奧樞,暨天星克擇心法,無不悉備,皆天宮之秘寶,人世之金丹,神而明之,造化在手,惟願世藏金櫃,代秘玉函,授書務必授義,傳心務必傳神,死者得乘天地之正氣,生者定產天地之正人,垂之無窮,傳之不朽,庶予畢世之講求不辜,而上蒼啟牖之洪慈無負,倘或褻玩靈文,浪洩匪類,既道訓誡,必犯天殃,戒之慎之,是為序。
——乾隆十年歲次乙丑月逄上已申江後學後覺子,劉仁樂山氏自題於藜照堂之會心處
部分預覽